2023-12-02 09:20:29 | 23高考网
东西校园学生公寓区、培佳园学生公寓区、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大楼……70多栋学生宿舍楼布局合理,环境舒适,设施齐备,服务到位。周边或碧湖临窗,或绿树环绕。有清晨鸟儿歌唱,有黄昏蛙声一片,有四季桂花飘香。冬借亚热带气候不冷,夏有空调送凉爽。
广西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广西大学1928年成立于梧州,1939年成为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是被誉为教育界“北蔡南马”和“一代宗师”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李四光、陈望道、李达、陈寅恪、梁漱溟等一大批名家大师曾在这里任教。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广西大学”校名。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拆分到19所高校。1958年,毛泽东主席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并被教育部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建高校。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2.14万余亩,其中,本校面积4550.7亩,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1.69万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下设26个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091人、全日制研究生1304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118人,来华留学生及港澳台生956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40449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346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0人,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9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一级学科38个,2022年招生本科专业66个,其中35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广西一流学科,4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部级科研平台,以及4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9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6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大力实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打造领军团队及创新人才队伍,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等九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近年来,王双飞院士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牌,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获2020年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2021年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青年教师谢斐作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以“船帆座脉冲星风云X射线偏振趋近同步辐射理论极限”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Nature)发表研究成果,实现了以广西本地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发文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6项,获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5项。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成实验教学中心25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门,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捧获“优胜杯”,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金奖1项等。
面向未来,广西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发达广西,复兴中华”的办学宗旨和“勤恳朴诚”的校训,大力弘扬“创新创造、奋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争创一流十大工程,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服务广西、贡献西部,扎根八桂大地的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就是23高考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23高考网。
一、西安交通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学校以学生宿住社区为基本物理空间,实行“书院制”教育。温馨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家一样的宿住条件。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实现了多学科、多年级的广泛交融,成为培养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已经投入使用的中国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生宿舍采用单人单间与共享客厅相结合的方式,简洁、干净的单人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5人共用的共享客厅又避免了传
一、西北工业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男生宿舍为四人间,女生宿舍部分为四室一厅,洗澡间,暖气,洗衣房等设备一应俱全。宿舍各楼层都有活动室,书刊阅览室,电视机房,乒乓球室等。二、西北工业大学简介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
一、北京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一、本科生四人一间,全部住校内。宿舍配备床铺、衣柜、书桌、电话、网线,自在畅游于理想王国!二、住宿费:750-1200元人民币/学年二、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
一、吉林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吉林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文化气息浓厚;不同校区内建筑风格各异,典雅别致。无论是阳春、盛夏、金秋、寒冬,吉林大学都是师生读书学习、科学研究的好地方。学校提供给新生的宿舍都是重新粉刷过得,老生毕业后清理得比较彻底。学生宿舍一般是四人间,每个人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上部是床铺,下部是书桌、书柜和杂物柜,卫生间是走廊内的公共卫生间
一、复旦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复旦大学目前有五个四年制住宿书院,分别以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志德书院,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原名志德)先生,院服、院旗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腾飞书院,纪念老校长李登辉(字腾飞)先生,以红色为标志色;克卿书院,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字克卿)先生,以蓝色为标志色;任重书院,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字任重)先生,以橙色为标志色;希德书院,纪念复旦历史上的首位女校长谢
一、厦门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厦门大学学生公寓为2-6人/间。一般为上床下桌,每间宿舍配备有空调、热水器、独立卫浴、阳台,宿舍楼一楼配备有洗衣房、开水房,宿舍用电自费,用水免费。住宿费为每人每学年800-1200元,2-6人/间。厦门大学将根据实际住宿房间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及住宿费标准若有调整,最终按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收费标准执行。二、厦门大学简介厦门大学(XiamenU
一、武汉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学生宿舍按院系学生相对集中住宿的原则,由学校统一安排。8月25日后,新生可在武汉大学校园网上查询到自己的住宿信息和住宿标准,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whussfw或者微信企业号:武汉大学查看。根据宿舍设施情况,住宿费为每人每学年920元—1320元,其中包含120元空调费(根据鄂价费【2006】183号文件和【2013】109号文件规定执行),一般为4人间(医学部除外)。
一、兰州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公寓化管理;4人/间;有阳台;配备单人书桌、物品柜;每个宿舍均有网络、电话接口(畅通)。二、兰州大学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
2023-12-01 19:35:28
2023-12-01 20:29:45
2023-12-01 20:26:47
2023-12-01 19:37:40
2023-12-02 00:38:37
2023-12-01 19:27:27